第154章 中介的公益扩张(1 / 1)

天地翻覆 时药翁 3911 字 1天前

腊月的寒风裹着碎雪,刮过地级市的老城区街巷,却吹不散“婷好租房公益服务站”里的暖意。玻璃门上贴着大红的“开业大吉”,屋内靠墙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租房指南、政策解读手册,几张橙色的便民座椅旁,绿萝顺着书架垂下来,叶片上还挂着刚擦拭过的水珠。周婷穿着一件藏蓝色羽绒服,正低头给刚打印好的“低价房源清单”盖章,红色的“公益免佣”字样,在白纸上格外醒目。

“周姐,又来了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市中心附近月租800元以内的单间。”员工小杨快步走进来,手里攥着两份登记表格,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他们刚从外地来,身上没多少积蓄,还怕遇到黑中介骗押金。”

周婷抬起头,眼角带着笑意,接过表格扫了一眼:“别急,我看看库存房源。”她翻开手边的文件夹,里面按区域分类整理着房源信息,每一条都标注着“无中介费”“押一付一”“近地铁”等关键词。“你带他们去看城西区的那套老小区单间,650元一个月,房东是退休老师,人很好,之前特意交代过,愿意租给踏实的年轻人。”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记得跟他们说清楚,水电燃气都是民用价,我们已经帮着核实过房东身份了,放心住。”

小杨应声而去,周婷望着她的背影,想起三年前自己在燕郊炒房亏掉15万的狼狈。那时的她,眼里只盯着房价涨跌,以为抓住政策风口就能赚快钱,直到同事小张因为跟着她炒房亏了积蓄,两人关系降到冰点,她才猛然醒悟:中介的初心不是投机逐利,而是帮人找到安稳的家。如今,她的“婷好中介”早已立下“三不接”规矩,而这个公益服务站,更是她把“住有所居”从口号变成现实的尝试。

“周经理,这是政府发的公益补贴拨款凭证,100万已经到账了。”会计小王拿着一张银行回执走进来,脸上难掩兴奋,“财政局的领导还说,要是我们这个模式能跑通,以后会给更多政策支持,让我们把公益租房推广到周边区县。”

周婷接过回执,指尖摩挲着上面的数字,心里却异常平静。这100万不是意外之财,是过去一年里,她和团队帮100个贫困家庭找到低价房换来的认可——有单亲妈妈带着孩子住进月租700元的两居室,有残疾老人通过他们申请到了政府补贴的廉租房,还有打工夫妻终于不用在工地旁的棚屋里过冬。每一份感谢,都成了她坚持公益的底气。

“补贴怎么用,我们之前已经商量好了,”周婷把回执放进抽屉,语气坚定,“30万用来装修服务站分店,70万作为‘租房应急基金’,帮那些刚毕业、交不起押金的大学生垫付,等他们稳定了再慢慢还,不收一分利息。”

小王点点头,又递过来一份报表:“这是上个月的公益服务数据,我们帮56个年轻人找到了低价房,其中32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8个贫困家庭申请到了租房补贴。不过……”她犹豫了一下,“有几个员工私下说,我们花这么多精力做公益,反而耽误了商业单,这个月的盈利比上个月少了15%。”

周婷没说话,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匆匆走过的行人。寒风中,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屏幕皱眉,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租房广告,显然是被高租金难住了。“小王,你还记得我们当初为什么重新开业吗?”周婷转过身,目光落在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诚信中介”锦旗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为了让更多人不用再被黑中介坑,不用再为一个安身之所发愁。”

她走到员工休息室,里面几个年轻员工正围着讨论房源。看到周婷进来,大家都安静下来。“我知道你们心里有疑问,”周婷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语气诚恳,“做公益确实会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短期盈利可能会受影响,但你们想想,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却要面对高昂的房租,我们帮他们省下中介费、找到低价房,他们以后稳定了,会不会把朋友介绍来我们这里?那些我们帮过的贫困家庭,会不会成为我们的口碑宣传员?”

她顿了顿,想起上个月帮过的一个叫林晓宇的大学生。男孩刚从师范学院毕业,要在郊区的小学任教,手里只有2000块钱,连押金都不够。周婷从自己的积蓄里垫付了1000元,帮他租下了离学校不远的单间。前几天,林晓宇特意送来一面手写的锦旗,上面写着“公益中介,温暖人心”,字虽然算不上好看,却透着最真挚的感激。

“我们做中介,卖的不只是房子,是心安,是希望。”周婷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商业盈利能让我们活下去,而公益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以后,公益服务站就是我们的招牌,我们要让大家知道,中介不只是唯利是图,还能有温度、有责任。”

员工们低声议论起来,小杨率先点头:“周姐,我明白了。上次我帮张阿姨找房,她儿子瘫痪在床,一家人挤在地下室,找到低价一楼的房子后,张阿姨哭着给我们鞠躬,那种成就感,是赚再多佣金都比不了的。”

“对,”另一个员工附和道,“昨天有个刚毕业的姑娘,找到房子后说,本来都想回老家了,是我们让她觉得这座城市还有温度,决定留下来试试。”

周婷笑了,从包里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公益服务站运营计划》:“既然大家都认同,那我们就把公益做扎实。接下来,我们分三个小组,一组负责对接房东,专门挖掘低价、优质的公益房源;二组负责对接租客,重点服务刚毕业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帮他们申请政策补贴;三组负责政策解读,定期举办讲座,告诉大家怎么避开租房陷阱、怎么申请廉租房。”

话音刚落,服务站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着旧棉袄的中年男人探进头来,脸上带着局促:“请问……这里能帮着找低价房吗?我儿子刚大学毕业,在开发区上班,租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又怕被骗……”

周婷立刻起身迎上去,接过男人手里的登记信息,上面写着儿子的工作单位、预算,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希望离公交站近一点,方便上班。”“大叔,您放心,”周婷递给他一杯热水,“我们这里是公益服务站,不收取任何中介费,我这就帮您找合适的房源。”

她翻开房源册,很快找到了一套开发区附近的单间,月租750元,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公交站。“您看这套怎么样?房东是一对老夫妻,房子虽然旧了点,但很干净,而且允许押一付一。”周婷把房源照片递给男人,“明天我们可以带您儿子去看房,满意了再签合同。”

男人看着照片,眼眶一下子红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们跑了好几家中介,不是中介费太高,就是房源不合适,没想到这里还能免费帮忙……”他激动得说不出话,连连给周婷鞠躬。

送走男人,周婷回到座位上,手机响了起来,是之前一起做中介的同行打来的,语气带着嘲讽:“周婷,你是不是傻了?放着好好的佣金不赚,跑去做什么公益?那100万补贴够你折腾多久?现在市场上炒房客都在抢房源,你倒好,专做低价房,早晚把自己玩垮。”

周婷淡淡一笑,回应道:“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你追求短期利益,我想做长久的事。这座城市有太多人需要安稳的家,我能帮一把,就觉得值。”挂了电话,她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心里无比坚定。

接下来的一个月,公益服务站的名气越来越大。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互相转告,纷纷来到这里找房;社区居委会主动找上门,希望能合作开展租房政策宣讲;甚至有几个房东主动联系周婷,愿意把自己的闲置房源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租,支持公益。

服务站里的房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30套扩展到100多套,涵盖了单间、两居室、廉租房等多种类型,每月能帮上百个年轻人和贫困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周婷还组织员工编写了《大学生租房避坑指南》,免费发放给刚毕业的学生,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核实房东身份、如何签订正规合同、遇到纠纷该如何维权。

有一天,小张突然来到服务站。她还是老样子,扎着马尾辫,只是脸上多了几分成熟。“周婷,我听说你开了公益服务站,特意来看看。”小张的语气带着歉意,“以前的事,对不起,我不该怪你。”

周婷拉着她的手,坐在橙色的便民座椅上:“该说对不起的是我,当初是我太贪心,带你炒房亏了钱。”

“都过去了,”小张摇摇头,指着墙上的锦旗,“你现在做的这些事,真的很有意义。我现在也换了工作,在一家教育机构做行政,看到你帮这么多年轻人,我也替你高兴。”她顿了顿,又说,“我有个朋友刚毕业,想找房,我已经把她介绍过来了,她说这里的服务又专业又贴心。”

周婷心里一暖,原来,诚信和公益真的能化解矛盾,也能赢得认可。她看着服务站里忙碌的员工,看着那些脸上带着希望的租客,忽然明白:中介行业不只是房地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更是连接人与家的桥梁。这座桥梁,不该被利益腐蚀,而应该被责任和温度支撑。

年底盘点时,小王拿着报表走进来,脸上满是惊喜:“周姐,我们这个月的商业单也涨了!很多租客觉得我们公益做得好,靠谱,都把身边买房、租房的朋友介绍过来,盈利比上个月涨了20%!”

周婷笑了,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公益和商业并不冲突,用公益积累口碑,用诚信赢得客户,才能走得长远。她翻开新一年的计划,在纸上写下:“2015年,新增2个公益服务站分店,覆盖周边区县;扩大租房应急基金规模,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开展‘租房公益月’活动,联合房企推出更多低价长租房。”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公益免佣”的印章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周婷站起身,望着墙上“住有所居,心有所安”的标语,心里充满了力量。在这个房地产行业疯狂狂奔的年代,太多人被杠杆和欲望裹挟,忘记了房子的本质是家。而她的公益服务站,就像一盏小小的灯塔,在浮躁的市场中,为那些需要安稳的人照亮前行的路。

她知道,公益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同行的嘲讽,可能会面临盈利的压力,但只要想到那些因为她的帮助而找到家的人,想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们不仅要卖房子,还要帮人解决住房问题”,这句话早已刻进周婷的心里,也刻进了“婷好中介”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狂欢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她用诚信和公益,为自己的中介事业,也为这个浮躁的行业,守住了一份最珍贵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