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调查组反被教育,怀疑人生离去(1 / 2)

张伟用“劳动光荣”、“感恩集体”、“艰苦奋斗”三面红旗轻松击退二大爷刘海中的“官方敲打”,技能点余额飙升至27点,正美滋滋地盘算着是兑换个【精准投掷】下次给许大茂的饭盒里加点料,还是攒着解锁那个听起来就很牛逼的【专注光环】时,四合院的大门再次被不速之客敲响了。

这次来的,阵仗比上次还大。

依旧是保卫科孙副科长和工会李干事带队,但后面还跟着两个生面孔,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抱着厚厚一摞文件的中年人,据说是厂办新来的“笔杆子”秘书,另一个则是脸色严肃、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是厂里退休后被返聘的“技术顾问”陈工,以脾气古怪、技术眼光毒辣着称。

显然,许大茂那封虽然被定性为“严重失实”但内容过于惊悚的举报信,加上张伟之前过于“独特”的表现,还是让某些层面感到不放心,决定进行一次更“专业”、更“深入”的复核。这次的目标很明确:抛开虚头巴脑的思想汇报,直击核心——技术。他们要亲眼看看,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一等奖”获得者,到底有几斤几两。

消息像长了腿一样瞬间传遍全院。许大茂激动得差点高血压发作,扒在门缝后面,眼睛瞪得像铜铃,心里疯狂呐喊:“来了!终于来了!老技术员都出马了!张伟!看你这次还怎么装神弄鬼!原形毕露吧!”

刘海中也闻讯从中院赶来,既有点紧张(怕张伟真出事连累他“领导不力”),又有点隐秘的期待(希望张伟被戳穿,证明自己之前的“敲打”是正确的)。

调查组一行人径直来到张伟的小屋门口。孙副科长脸色比上次更严肃,开门见山:“张伟同志,组织上对你的技术能力十分关心。这位是厂里的技术顾问陈工,他想现场观摩一下你的实际操作水平,并进行一些技术问答。请你配合。”

陈工冷哼一声,上下打量了一下张伟,眼神里的怀疑几乎凝成实质,沙哑着嗓子开口:“小子,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机床就在车间,走吧。”

压力瞬间拉满!这不是谈话,这是实战考核!还是由厂里技术权威亲自把关!

所有禽兽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等着看张伟怎么死。

张伟心里也是咯噔一下:我靠!玩真的?这老家伙一看就不好糊弄!我的八级工体验卡就一小时,用在考核太亏了!怎么办?

【紧急警报!超高难度技术实战考核触发!检测到目标‘陈工’技术权威性极高,‘正能量话术’抗性极强!常规忽悠手段失效概率99%!】

【方案建议:启动终极防御姿态——‘技术理念降维打击’!放弃具体技术细节纠缠,将话题无限拔高至‘哲学’、‘方法论’及‘工业未来’层面!用虚无缥缈的战略概念对冲具体的技术拷问!】

【风险提示:此法极度冒险,极易被认定为‘空谈误国’,但一旦成功,可造成‘不明觉厉’的碾压效果,并大概率使对方陷入‘认知混乱’!】

【请问是否执行?】

“执行!必须执行!”张伟把心一横,赌了!赌这老技术员也跟不上过于超前的“理念”!

他脸上瞬间切换成一种混合着“庄重”、“兴奋”与“使命感”的表情,对陈工深深一鞠躬:“陈工!久仰大名!能得到您的亲自指导,是我莫大的荣幸!这不仅仅是一次考核,这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一次思想与技术碰撞的盛宴!我已经准备好了!”

陈工被他这过于隆重的反应搞得一愣,皱皱眉:“少废话,去车间!”

车间里,闻讯赶来的工人们远远围了一圈,大气都不敢出。王主任和杨师傅站在一旁,脸色紧张。一台老旧的车床已经被清理出来,旁边放着几个形状各异的待加工毛坯件和一套常用的工具。

陈工随手拿起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套筒零件图纸,递给张伟:“就这个。限时一小时,加工出来。精度要求图纸上有。”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伟手上。许大茂踮着脚尖,脖子伸得老长。

张伟接过图纸,没有立刻去看机床和工具,而是先双手捧着图纸,如同瞻仰圣物般,目光深邃地看了足足三分钟,嘴里喃喃自语:“妙啊…这个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辩证统一,静力学与动力学的完美结合…”

陈工不耐烦地敲敲工作台:“嘀咕什么呢!赶紧动手!”

张伟抬起头,眼神灼灼发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陈工!在动手之前,请允许我先阐述一下我对这个零件加工的理解!”

他不等陈工同意,就开始了他的表演,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

“加工,不是简单的金属切削。它是一场与材料的对话,是一次对几何真理的探索!我们手中的刀具,不是冰冷的铁块,而是我们意志的延伸,是我们与微观世界沟通的桥梁!”

陈工:“???”这都什么玩意儿?

围观众人:“???”

张伟完全进入状态,开始他的“理念降维打击”:

“我认为,加工这个零件,关键不在于如何达到图纸上的公差——那是结果,是表象!关键在于过程!在于我们如何理解材料在刀具作用下的应力流变,如何预判切削热对金属晶格造成的微观扰动,并通过进给量、转速和冷却液的精确配合,引导这种扰动向着有利于零件最终性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现代精密加工的灵魂所在!”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谁也看不懂的“应力流线”和“热扰动场”。

陈工张了张嘴,他搞了一辈子技术,听过“公差配合”,听过“切削三要素”,从来没听过什么“应力流变”、“微观扰动”!这小子是在胡说八道吧?可听起来…好像又有点…高深?

张伟根本不给他思考的时间,继续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