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伏案忆往(续)(1 / 1)

“绍德斋”内,墨香袅袅,混合着窗外隐约传来的草木清气,营造出一种格外沉静的氛围。明兰伏案书写的日子,已持续了相当一段时日。那叠特制的宣纸渐渐增厚,上面的字迹清秀端正,间或偶有停顿、删改的痕迹,显露出书写者的慎重与反复思量。她撰写这本《浮生琐忆》的过程,并非一气呵成,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内省之旅,将数十年的光阴与感悟,细细梳理,沉淀于笔端。

正如细纲所言,她的手札内容极为丰富,远不止于内宅方寸之间的得失。她以自身经历为经纬,编织出了一幅涵盖家庭生活、官场生态、社会风貌乃至人生终极思考的广阔画卷。

家庭生活自然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她不仅详述了与顾廷烨相知相守、共同经营侯府的历程,也以坦诚的笔触回顾了与盛家祖母、父亲、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情感与互动。她写祖母盛老太太的严厉与慈爱,如何在她孤苦无依的童年和少女时期,成为了指引方向的灯塔与坚实依靠;写父亲盛紘的权衡与不得已,让她早早懂得了世家大族中父爱往往需要让位于家族利益的现实;也写及与如兰、墨兰等姐妹间微妙的关系,从最初的稚嫩争斗到后来各自嫁人、历经世事后的隔阂与有限的谅解。她甚至记录了抚养儿女过程中的喜悦、担忧与反思,如何平衡嫡子与庶子的教养,如何引导不同性情的孩子走向正途,这些具体的经验,都化为了手札中充满温情的篇章。

然而,她的手札并未局限于侯府高墙之内。作为位极人臣的宁远侯夫人,数十年来,她不可避免地接触乃至深入参与了诸多与官场相关的人情往来与风波起伏。她在手札中,以谨慎而洞察的笔触,记录下了一些观察与思考。她写到朝堂风向的变幻莫测,派系斗争的此消彼长,以及这些宏大叙事如何像涟漪一样,影响到每一个依附于其上的家族与个人。她回忆起顾廷烨几次面临的关键抉择,或是遭受弹劾质疑的艰难时刻,以及他们夫妻二人如何共同分析形势、权衡利弊、寻求破局之道的经过。这些内容,她并未详述具体人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而是着重提炼其中的处事智慧与教训,例如如何在权势鼎盛时保持清醒、防范未然,如何在遭受挫折时稳住阵脚、积蓄力量,以及如何分辨真正的盟友与趋炎附势之徒。她希望后世子孙若有人踏入仕途,能从中领悟到些许为官处世之道,知晓“伴君如伴虎”的惕厉与“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

此外,明兰的目光也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她因创办和管理女学,接触到了不同阶层的女子,听到了许多在侯府深宅中难以听闻的故事。她在手札中,记下了那些来自市井民间、乡野村庄的女子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也写下了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她观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记录了一些令人唏嘘的见闻,如小吏之家的艰辛、商贾之女的无奈、寻常农户女子生存之不易。这些观察,让她超越了自身阶层的局限,对世事人心有了更深刻、更悲悯的理解。她在手札中反复强调,无论身处何等位置,都应保有对他人苦难的感知力,懂得“向下看”,知晓自家富贵安稳并非理所当然,需常怀珍惜与感恩之心。

当然,贯穿整本手札的灵魂,是明兰对人生哲理的提炼与总结。她确实如细纲所说,不仅记录成功与喜悦,更坦诚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与遗憾。她写下自己年轻时因顾虑太多、未能更早为生母卫小娘争取更多身后哀荣的隐痛;写下在某些家族内部纷争初露端倪时,因一时心软或判断失误,未能及时遏制,导致后续更大风波的教训;也写下在教养某个孩子时,或许方法失当,曾造成短暂隔阂的懊悔。这些坦诚的剖白,使得她的手札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成功学”指南,而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毫无保留的肺腑之言。她希望通过分享这些不完美的、甚至是带着伤疤的经历,能让后人在面对自身不足与挫折时,能多一份释然与勇气,明白人非圣贤,贵在能自省与改进。

她总结道,人生在世,许多烦恼源于“求不得”与“放不下”。她以自身经历为例,阐述如何在欲望与现实间找到平衡,如何区分什么是值得坚守的,什么是可以放手的。她强调内心安宁的重要性,认为这远比外界的评价和物质的堆砌更为珍贵。“富贵荣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写道,“外人只见侯府门第显赫,却不知其中亦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艰难与付出。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妥帖,方是真正的福气。”

这些丰富而多维度的记录与思考,使得《浮生琐忆》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融合了治家、处世、观人、悟道的智慧结晶。明兰伏案书写的身影,在跳跃的烛光下,显得格外沉静而坚定。她知道,这些用心血写就的文字,将会是留给后代子孙,特别是家族中的女子们,一份独特而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