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的专家偶然看到青石村的竹编产品,专程前来考察。当他们听到赵奶奶的山歌时,更是震惊不已。
这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啊!专家激动地说,这些山歌里保存着完整的古代文运祭祀仪式。
在专家建议下,青石村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村落。消息传来,全村沸腾。
更让人惊喜的是,之前一直难以推进的村小改造项目,突然获得了教育部门的特别资金支持。新的教学楼开始动工,还专门设立了非遗传承教室。
李明负责的竹编产业也迎来突破。一家知名文创公司看中了青石竹编的独特文化内涵,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陈书记,您真是神了!李明由衷赞叹,怎么您经手的事,都这么顺利?
陈远笑而不语。只有他知道,这是文运觉醒的力量。
第五节:根基初固
夜晚,陈远在文昌殿中审视青石村的文运变化。
原本黯淡的文运光点,现在已经连成一片。特别是四个文运节点所在的位置,形成了稳定的文运场。整个村子的文运不再是无根之木,而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更让他欣慰的是,村民们的文运也在提升。李老三开始主动保护村里的古建筑,张晓的文章被省级刊物采用,李明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看待产业发展。
就连之前最让人头疼的教育问题,也出现了转机。镇上的年轻教师主动申请来青石村支教,原因是这里文化氛围好。
第六节:新的挑战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时,新的挑战出现了。
周边几个村看到青石村的发展,也开始打文化牌。有的村伪造历史,有的村过度商业化,还有的村恶意挖走青石村的艺人。
最严重的是,一股浊流正在暗中侵蚀青石村的文运。陈远通过《功德簿》发现,有个别村民受到外界诱惑,准备把非遗技艺私下传授给外人。
文运守护,永远不能松懈。陈远意识到,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他立即采取行动:
首先,成立青石村文运守护委员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年轻骨干共同组成;
其次,制定村规民约,明确文化传承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建立文运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开展文运教育,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文运守护者。
第七节:薪火相传
在陈远的推动下,青石村的文运守护体系初步建立。
赵奶奶的山歌有了年轻传人,竹编技艺制定了传承标准,村小的课程融入了本地文化。更可贵的是,村民们真正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开始自发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陈书记,您让我们明白了,文化才是咱们村的根。老杨支书感慨地说。
深夜,陈远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通过《功德簿》,他看见青石村的文运已经形成自主循环的能力,即使他离开,也能持续发展。
但这只是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上,还有无数个青石村等待文运的滋养。
下一站,该去哪里呢?陈远轻声自语。
文昌殿中,《功德簿》自动翻页,显现出新的指引:
根基已固,当展宏图。文运长河,润泽万物。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