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您看,制作一把好琴需要选材、晾干、制作、调试等上百道工序。这就像我们的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陈远深有同感:确实如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
我有个想法,焦裕禄说,能否将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乐器制造?让每一件泡桐乐器,都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使者。
这个建议让陈远眼前一亮。他立即在梦中联系游艺仙官,商讨如何将文运之力注入乐器制作。
---
第七节:创新发展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陈远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思路:
将古琴制作与传统乐教文化相结合;
开发泡桐乐器研学旅游项目;
建立乐器制作非遗传承基地;
最让陈远惊喜的是,当地匠人自发创新,开发出了系列古琴。每架古琴的装饰都对应一个季节,并配有相应的古诗词雕刻。
这是我们老匠人的主意,李镇长说,他说要让每一件乐器都讲述中国故事。
---
第八节:世界回响
三个月后,陈远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把泡桐小提琴。随琴寄来的还有一封信,是一位外国音乐家的感言:
这把琴的音色让我震撼,它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韧与新生的故事。每次演奏,都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生命力。
更让陈远欣慰的是,音乐小镇的乐器已经进入了四十多个国家的音乐厅和学校。每一件乐器都像一位文化使者,将华夏文明的精髓传向世界。
---
第九节:文运新章
文昌殿内,陈远与焦裕禄再次相会。这次,《功德簿》上显现出更加璀璨的景象:
音乐小镇上空,文运之光化作七彩祥云;
每一件外销的乐器都带着金色光点,在世界各地点亮文明之火;
小镇居民的脸上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笑容。
焦书记,您看,陈远指着《功德簿》,您当年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经开花结果,成为了富民产业。
焦裕禄欣慰地点头: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得到了传承。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陈远提起判官笔,在《功德簿》上记下新的篇章:
泡桐遗韵,妙音传世。良吏精神,化木为琴。
文运之道,贵在传承。产业兴旺,文化昌盛。
以音载道,以文化人。此乃文运发展之新途。
---
清晨,陈远被一阵悠扬的古琴声唤醒。推开窗,只见朝霞满天,远处音乐小镇的方向,似乎有金色光芒在流转。
爸爸,我梦见泡桐树在唱歌。陈曦揉着眼睛说。
陈远心中一动,知道这是文运相通的征兆。他轻轻抚摸儿子的头:等你再大些,爸爸带你去兰考,看看那些会唱歌的泡桐树。
让人欣喜的是,小镇的匠人们开始自发学习传统文化,很多年轻人选择回乡继承制琴手艺。一种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正在形成。
陈远知道,这只是开始。泡桐乐器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当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当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文运自会昌盛,民生自会幸福。
而这,正是他这个文昌帝君最愿意看到的景象。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