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家传流芳 文运根基(2 / 2)

科级帝君 小亮辉 2973 字 1天前

---

第六节:薪火相传

第二天醒来,陈远迫不及待地继续整理手稿。

卷五风范长存

读到岳母李晚花在陈家安享晚年十几载,陈振邦侍奉岳母如亲娘时,陈远的眼眶湿润了。他清楚地记得太外婆晚年住在家里时,祖父是如何悉心照料的。每天早晨,祖父都会先给太外婆打好洗脸水;吃饭时,总是把最软的菜夹到太外婆碗里。

你太外婆最喜欢吃冰糖。祖父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我每次赶集都会记得给她买。

这种孝道精神,确实如父亲在手稿中所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下一代。陈远现在对父母的孝顺,何尝不是受了祖父的熏陶?

---

第七节:续写新篇

陈远决定在父亲手稿的基础上,添加自己记忆中的祖父:

卷六记忆中的祖父

在我的记忆中,祖父陈振邦总是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口袋里永远装着一把牛角梳。他话不多,但每句话都很有分量。夏天的时候,他喜欢坐在院子里的老榆树下,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

祖父的手很巧,会用麦秆编各种小动物。他常说:手艺人,靠的是耐心。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沉得下心。

2002年春天,祖父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把我们孙辈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这八个字,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

写完这些文字,陈远抱起正在玩积木的儿子:小曦,虽然你没见过太爷爷,但爸爸会让你知道他是个多么好的人。

---

文昌殿内,《功德簿》上浮现出陈远续写家传的景象。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化作点点文运之光,汇入浩瀚的文运长河。

陈远提起判官笔,在《功德簿》上记下感悟:

家教者,文运之基也。诗书典籍固然重要,但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才是文化传承的根本。

家风者,民风之源也。千万家庭的良好家风,汇聚成淳朴的民风,这才是文运昌盛的社会基础。

记忆者,文明之脉也。每个家庭的记忆,都是文明长河中的水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金色文运之光洒向人间,陈远看到: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家谱修缮;

学校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故事活动;

全社会掀起传承好家风的热潮;

---

一个月后,陈远将整理好的家传打印成册,在家族聚会时分发给亲友。大家读着这些文字,纷纷回忆起自己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

陈远的父亲陈建业捧着这份完整的家传,感慨万千:你补充的这些内容很好,让爷爷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因为我也曾亲身感受过爷爷的教诲。陈远说,爸,我想把这家传继续写下去,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等小曦长大了,让他接着写。

父亲欣慰地点头:这就是传承。

当晚,陈远梦见祖父站在老家的院子里,还是那件深蓝色中山装,笑容慈祥。

远儿,你做得很好。祖父说,记住,好的家风要一代代传下去。

陈远在梦中郑重承诺:爷爷,我一定会的。

醒来时,晨光熹微。陈远看着身边熟睡的妻儿,心中充满了传承的使命感。

他轻轻起床,在续写的家传最后添上一句:

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传承,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既要继承前人的智慧,也要为后人开辟新的航道。

写完这段话,陈远知道,这部家传的写作才刚刚开始。文运的传承,就在这一个个家庭的记忆与期盼中,生生不息,万古长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