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昌星辉 古阁新韵(1 / 2)

科级帝君 小亮辉 2307 字 1天前

清晨的阳光洒在长平市郊外的乡间小路上,陈远在当地的文旅局工作人员陪同下,驱车前往这次调研的目的地——一座保存着清代文昌阁的古村落。

陈组长,前面就是西河头村了。陪同的市文旅局副局长指着前方,这个村子最特别的就是那座文昌阁,这些年村民们一直在自发维护。

陈远望向窗外,心中忽然升起一种奇特的感应。随着车辆驶近村庄,他体内的文昌神力开始微微震动,仿佛与某种同源的力量产生了共鸣。

第一节:古阁沧桑

西河头村坐落在山坳之中,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在村子的最高处,一座三层木结构的阁楼巍然耸立,虽然漆色斑驳,但整体结构完好,显然经常有人维护。

这就是我们村的文昌阁。村支书老张热情地介绍,去年我们村委会刚组织过一次修缮,把屋顶的瓦片都换新了。

陈远走近文昌阁,手指轻轻触摸着斑驳的木柱。就在触碰的瞬间,一股熟悉的文运之力顺着指尖涌入体内,与他的文昌神力水乳交融。

这里...曾经是文运节点?陈远心中震动。

第二节:民心所向

在随后与村民的座谈中,陈远了解到更多感人的细节。

去年修缮文昌阁时,我们村的微信群都炸开锅了。老张掏出手机展示,在外的乡亲们听说要修文昌阁,纷纷主动捐款。

他翻看着聊天记录:

我在深圳,捐5000,希望家乡文运昌盛!

我在北京工作,捐3000,这是我的一份心意。

我在省城,钱不多,捐1000表表心意。

陈远注意到,捐款名单上有企业老板、公务员、打工者,甚至还有在校学生。最让他感动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教师,把自己一个月的退休金都捐了出来。

老人家说,他小时候就在文昌阁里读书,现在也要为文昌阁尽一份力。老张感慨地说。

第三节:文运重燃

当晚,陈远在文昌殿中仔细探查西河头村的情况。

《功德簿》显示,这座文昌阁确实曾是这一带重要的文运节点。村民们的自发修缮和真诚祈愿,已经让这里残存的文运开始复苏。

民心所向,文运自成。陈远欣慰地发现,即便没有他的干预,这里的文运也在自然恢复。

但他还是决定助一臂之力。他催动神力,加速文运节点的复苏,并将这里与整个文运网络连接。

做完这一切,陈远明显感觉到,整个西河头村的文运场都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节:星火燎原

西河头村的变化很快引起了周边村庄的注意。

东边王家庄的村委会主任找上门来:老张,听说你们村的文昌阁修得不错,我们村也想把旧文昌阁修起来。

北边李村的村支书也来取经:我们村的文昌阁就剩地基了,但老人们都说要重建。

更让陈远惊喜的是,这些村庄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纷纷行动起来。王家庄在北京工作的企业家王总直接汇来二十万:这是我为家乡文昌阁重建尽的一份力。

李村在省城的同乡会更是组织起了募捐活动,很快就筹集到了重建资金。

第五节:古阁新生

在陈远的指导下,长平市掀起了修复文昌阁的热潮。

西河头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增设了电子阅览室和传统文化展示区;

王家庄重建了文昌阁,还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

李村在旧址上新建的文昌阁,既保留了传统样式,又融入了现代功能...

每个村庄的修复工作,都得到了在外游子的积极响应。捐款名单越来越长,金额从几百到几十万不等,但每一笔捐款都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

这是我们村的骄傲,一定要修好。这是捐款者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