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道种萌芽 俗世纷扰(2 / 2)

科级帝君 小亮辉 4933 字 1天前

社区诊所里,林素问刚刚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她揉了揉有些酸胀的肩膀,脸上却带着满足的微笑。这段时间,她感觉自己思路格外清晰,几个困扰许久的疑难病症,竟在偶然间灵光一闪,找到了新的诊疗思路,效果出奇的好。

更让她惊喜的是,儿子从学校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她,自己在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大赛中进入了决赛圈。而就在今天上午,诊所账户上突然收到了一笔五十万元的匿名捐款,指定用于更新医疗设备。院长几经查证无果,最终只能归结为某位不愿留名的慈善家之举。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林素问看着窗外,喃喃自语。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的信念。

《功德簿》显化:林素问的善功光柱稳定增长,如涓涓细流汇成更宽阔的河流。其医德仁心的光辉,隐隐笼罩着整个社区。

赵青山:青山得助,众志成城

山林间,赵青山健步如飞,完全看不出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自从那次在山中巡逻时感觉旧伤好转、精力充沛后,他护林的劲头更足了。而转机也接踵而至——先是本市一家报社的记者偶然听说了他的事迹,前来采访;随后,环保局主动联系他,邀请他参与全市的森林资源保护规划。

更让他感动的是,报道刊出后,陆续有志愿者联系他,希望加入护林的行列。短短半个月,他已经组织起一支有二十多人的青山护林志愿队。今天,他们刚刚配合林业部门,成功阻止了一起盗伐林木的事件。

老赵,你这身子骨,比我们年轻人还硬朗啊!新加入的年轻志愿者小陈佩服地说。

赵青山哈哈一笑:不知怎么的,最近感觉浑身是劲!有大家帮忙,咱们这片青山,一定能守得住!

《功德簿》显化:赵青山的善功光柱变得更加雄浑,与官方秩序民间力量的规则线条紧密交织,形成稳固的网络。

看着福缘洞天内三人越发粗壮明亮的光柱,以及他们开始影响、带动周围更多善行光点的景象,文昌帝君陈远心中欣慰。福缘道统的精准与引导之效,已然显现。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推演道统规则时,神念微动,感应到了一处异常。

那是在南都市中心区域,一股微弱但极其纯粹的正在苦苦挣扎,其周围缠绕着浓重的——那是急功近利、浮夸虚荣的意念。

新案例:风骨难存,文心蒙尘

主角:苏怀瑾,男,四十五岁,南都市知名作家,曾任市作协副主席。

善行:早年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着称,培养、提携过多位文学新人。始终坚持文学操守,拒绝为商业利益写作应景之作。

现状:因坚持批判现实主义创作路线,作品销量不佳,版税微薄。近期因妻子重病需要巨额医疗费,陷入极度经济困境。面临出版社要么写畅销书,要么解约的最后通牒,内心在坚守风骨与拯救爱人之间痛苦挣扎。

《功德簿》福缘洞天显化:其核心的光点依旧纯粹如金,但已被、、的灰气重重包裹,光芒黯淡。其气运摇摇欲坠。因果承负之树显示:若其屈服,文心蒙尘,虽可得一时之利,但文运将受损;若其坚守,则可能失去救治妻子的机会,抱憾终身。

看着苏怀瑾命格中那艰难维持的平衡,文昌帝君陈远眉头微蹙。这与石守拙等人不同,苏怀瑾的困境,源于一种更复杂、更令人痛心的现实矛盾——纯粹的文化理想与残酷的生存压力之间的冲突。

《功德簿》,帝君沉声道,对此等文心将覆、风骨难存之辈,福缘道统,当如何施为?

《功德簿》光华流转,推演片刻,给出了回应:

1.固本培元:需先稳固其即将崩溃的生存基础,解除其后顾之忧。

2.彰善瘅恶:需让其坚守的与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对抗那股急功近利的。

3.机缘牵引:需为其引荐真正赏识其价值的知音与平台。

陈远明了,此等情况的处理,需更加精微,既要解其燃眉之急,又不能简单粗暴地给予财富,以免玷污其文士风骨。

他略一沉吟,引动神力,依照道统规则,开始干预:

文人苏怀瑾,文心纯粹,风骨犹存,于浊世中坚守文脉,其志可悯,其情可叹。依福缘道统,赐福如下:一、解其困厄,三日之内,将有故友知悉其境,慷慨解囊,助其渡过难关,妻病得治;二、彰其文名,半月之内,其早年代表作将被有识之士重新发掘,引发学界关注与讨论,价值重估;三、引其知音,一月之内,将有秉持文化理想的出版人主动寻访,愿以优厚条件出版其沉淀多年之心血之作,使其风骨得存,文心不灭!

一道蕴含着、、的柔和福光,跨越虚空,悄然笼罩苏怀瑾。正在医院走廊里,为医药费发愁、内心天人交战的苏怀瑾,忽然接到一个久未联系的老友电话,对方不知从何处得知他的困境,执意要给予帮助。挂断电话,他靠在墙上,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处理完苏怀瑾之事,陈远心有所感,神念扫过南都大学城。只见无数代表着学子文运的光点闪烁,但其中不少被代表着、、投机取巧的杂色气息沾染。他看到了为应付论文而抄袭拼凑者,为争夺保研名额而暗中倾轧者,为进入名利场而曲意逢迎者......

文运之昌,根基在于莘莘学子。若求学之心不纯,将来何以担当文脉传承之重任?帝君心中凛然,意识到福缘道统的推行,绝不能只局限于已成名者,更需关注这些未来的希望。

就在他思忖如何引导学子文运时,忽然感应到一股熟悉的牵引力——天快亮了。

文昌殿内的景象开始变得模糊,浩瀚神力如潮水般退去。

陈远在自家沙发上醒来,窗外已是晨光熹微。他坐起身,揉了揉额角,梦中执掌文运、裁决善恶的宏大与此刻身处俗世的逼仄,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手机响起,是林薇发来的消息:昨晚我说话重了,别往心里去。晚上我妈让回家吃饭,你来吗?

陈远看着消息,沉默片刻,回复:好,下班我去接你。

他起身,走进卫生间,用冷水洗了把脸。镜中的男人,眼神里还残留着一丝属于文昌帝君的清明与深邃,但更多的,是属于文旅局办公室副主任陈远的疲惫与审慎。

今天,他要继续撰写那份关于民间工艺传承的方案,要去协调非遗展演的场地,要应对钱副局长可能的各种询问,晚上还要去面对林薇父母的关切与催促。

而在他看不见的南都市某个角落,老匠人石守拙正等待着新徒弟的到来;医生林素问即将用上新设备救治病人;护林人赵青山正带领志愿队巡护青山;作家苏怀瑾,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机......

白日与黑夜,凡尘与神域,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在他身上交织、碰撞。他既是困于俗世纷扰的小公务员,也是执掌文运兴衰的文昌帝君。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