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教室、黑板报与知识竞赛(2 / 2)

全班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充满了惊愕和不可思议。林栋?成绩中下游、平时在班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林栋?他要报名知识竞赛?

学习委员也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林栋?你要报名?”

“是的。”林栋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坚定,“我想报名参加。”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一阵压抑的窃窃私语和几声嗤笑。同桌张伟使劲拉他衣角,低声道:“你疯啦?那都是好学生去的地方,你去干嘛?丢人啊?”

林栋没有理会周围的反应,目光坦然地看向学习委员,也看向闻声从教室后门望进来的班主任刘老师。

刘老师的眼中也闪过一丝诧异,但她很快走了过来,看着林栋,语气平和地问:“林栋,你怎么想到要参加这个竞赛?竞赛需要准备很多资料,可能会占用不少学习时间。”

林栋深吸一口气,将早已想好的说辞道出,语气带着一种刻意模仿这个年龄热血的认真:“刘老师,孙老师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学习。香港回归是百年盛事,我觉得作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了解。而且……而且我最近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特别是关于香港的,我想试试看。”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又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一位老师的话,让人挑不出错处。

刘老师审视地看着他,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点什么。眼前的林栋,似乎和以前那个有些蔫、成绩普通的男孩有点不一样了,眼神里多了些她看不懂的东西,像是……一种急于破土而出的力量。她想到上周他莫名闯出教室,又听到些风言风语说他偷偷卖东西……或许,这孩子是想找个正途来证明自己?

沉吟片刻,刘老师点了点头:“有这份心是好的。既然你主动报名,那就先算你一个。我们班还需要两个人,还有其他同学想报名吗?”

底下鸦雀无声。最终,在刘老师的点名动员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习委员和一个平时比较文静、但知识面还不错的女生勉强加入了队伍。

队伍算是凑齐了,但几乎没人看好林栋。大家都觉得他只是一时冲动,很快就会知难而退。

竞赛的准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学校发了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搜集整理。

这对林栋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放学后,他不再急着回家,而是钻进了学校那间小小的、布满灰尘的阅览室。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过期的《半月谈》、《时事报告》、《中国青年报》,还有地理杂志和历史书籍。他寻找着一切与香港回归、与97年国内外大事相关的信息。

他的记忆碎片在系统的阅读中被迅速激活、串联、深化。他不仅记得竞赛的大致题目范围,甚至能模糊回忆起几道关键题目的答案方向!

他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效率让同组的两位队员大吃一惊。他总能很快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并且能清晰地梳理出脉络。比如关于《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过程和意义,关于香港基本法的核心内容,关于首任行政长官人选,甚至关于香港的地理概况、经济发展特点,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远超资料上的简单描述。

“林栋,你怎么懂这么多?”学习委员忍不住惊讶地问。

林栋只是笑笑,借口说:“我最近天天跑阅览室,而且我爸厂里订了报纸,我常看。”

他将自己重生者的先知,完美地隐藏在了“勤奋”和“兴趣”的面具之下。

除了搜集资料,他还主动承担了绘制班级迎回归黑板报的任务。他用粉笔精心勾勒出紫荆花的图案,写下“洗雪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的标语,并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设了一个“香港回归倒计时”和“知识竞赛加油站”的小栏目,每天更新距离回归的天数,并摘抄一道竞赛相关的趣味知识题。

这新颖的形式吸引了班里不少同学课间围观,连孙老师和刘老师路过时,都驻足观看,点头表示赞许。

“没想到林栋黑板报画得这么好?”“他写的这个知识点我知道,昨天广播里听过!”“还有多少天回归啊?感觉好快!”

听着同学们的议论,看着自己亲手营造出的这股小小的“迎回归”热潮,林栋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比卖掉十辆四驱车更让他感到踏实和兴奋。

他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街头墙角、惶惶不安的小贩。他正用一种积极、正当的方式,重新融入这个时代,赢得认可,并朝着第一个明确的目标稳步前进。

傍晚,他依旧会去阅览室或者留在教室和队友讨论一会儿再回家。父亲林建国看到他晚归,只是闷声问一句“在学校干嘛”,听到“准备知识竞赛”的回答后,虽然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嗯”一声,但也不再过多追问,似乎默认了这种“正事”。

母亲周梅则会在饭桌上,小心翼翼地问起竞赛难不难,有没有把握,眼神里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属于普通家庭对孩子学业的寻常期望。

家里的气氛,似乎因为林栋这“改邪归正”般的行为,而悄然缓和了一丝丝。

晚风吹过空荡荡的操场,带着初春的凉意。林栋收拾好书包,独自走出教学楼。他回头望了一眼教室的窗户,那块由他亲手绘制、凝聚了心血和希望的黑板报,在昏暗的夜色中隐约可见。

知识竞赛的奖金,他志在必得。

那将是他凭“知识”和“正途”挖到的第一桶金,也将是他开启下一步计划的、最坚实最安全的一块基石。

夜空中有零星的星星闪烁,一如他此刻逐渐亮起的目光。